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么样?非得让这些学生安然无恙是不是?那将置陛下于何地?”

    孟庆元微怒道:“陛下何其不爱惜羽毛名声!”

    温体仁摊了摊手,反问道:“名声何用?陛下在这些个混帐书生的嘴里可曾有过一丝的好?便是我温体仁,不也是被传为当朝第一奸?”

    见孟庆元被噎住,温体仁又讥笑道:“崇祯皇帝遭瘟了这句话是从哪儿传出来的,你孟大人当真不知?

    不是不知,你是爱护你的学生,不想看他们出了事,所以多方替他们遮掩此事。

    不过,纵然温某不愿意追究,可是锦衣卫会放过他们么?尤其是这些个混帐东西把陛下也编排了,锦衣卫上上下下早就憋了股子邪火。

    现如今他们这般作为,不是自寻死路是什么?你孟大人又把锦衣卫当成了什么?”

    温体仁的一番话,让孟庆元的冷汗都落了下来。

    锦衣卫是什么?

    整个大明不知道国子监祭酒是谁的人很多,但是要说不知道锦衣卫是干什么的人,基本上找不出来。

    尤其是锦衣卫都指挥使许显纯,威风直逼成祖皇帝时的纪纲,皇帝又对之宠信无比,多少弹劾锦衣卫跋扈的奏章都被拿去烧火取暖了?

    偏偏许显纯也没有辜负崇祯皇帝的这份信任,不光是替崇祯皇帝解决了多少明刀暗箭,背起黑锅来也是毫不含糊。

    哪怕这个黑锅在以后有可能会成为他的催命符也是一样。

    在某些时候,许显纯这家伙看起来简直比法家还要法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全部都是执行的皇帝的意思。

    法家玩弄律法,许显纯大部分时间是很遵守和维护律法的。

    除非律法触碰到了皇权,或者有皇帝授意的时候,他才会视律法如无物。

    就像是这一次的学生们作死,先是谣传出了崇祯皇帝遭瘟了这么一句童谣,又抨击崇祯皇帝嗜杀无度,乃是千年以来最大的暴君,早就已经惹怒了许显纯。

    早就有传言,许显纯打算抓到了主使之人后要把从三皇五帝开始到大明崇祯八年之间所有出现过记载的刑罚都在主使人的身上来一遍,而且是亲自动手。

    至于说这种罪名原本应该有的处置方式,许显纯不打算理会,哪怕是自己明明知道也打算当做不知道,而是一定要用私刑处置。

    由此已经可以看出许显纯对于造谣之人有多恨了——崇祯皇帝遭瘟了这句话不光是针对温体仁那么简单,甚至于可以算是一种咒崇祯皇帝早死的行为。

    孟庆元对于这里面的弯弯绕也很清楚,无奈的苦笑一声后,向着温体仁拱手道:“既然如此,下官也不再打扰温大人了。”

    温体仁端起茶水,示意孟庆元自便,待孟庆元转身之后却又轻轻的自言自语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庆元的脚步顿了顿,终于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离开了内阁,回了国子监。

    温体仁所说的这一句“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别人不清楚,孟庆元身为孟子后人还能不清楚?

    就像是曲阜孔家的那些个家伙再怎么混帐,都能把《论语》倒背如流一般,孟家的人谁敢说自己不知道《孟子》,说出去只怕是会被人笑死。

    只是温体仁偏偏在自己离开的时候开口说了这么一句话,则是把这些个书生被扔去辽东的事儿做了一个解释,顺便也警告了自己一番。

    用夏变夷和变于夷者,其实还是华夷大防的问题。

    而当今天子偏偏又是个心狠手辣的,对于夷狄之辈向来是不当人看——单单是铁道部和工部这两部里面,死掉的夷狄数量就要是万为单位计算。

    这些个混帐们替夷狄喊冤,可不正是触怒了皇帝?

    而温体仁也正是借着这个机会警告自己,管好国子监,别让这些个书生们找不到北。

    刚刚离崇祯元年才几年?这些个书生就又开始飘了?

    早先一再强调生员不许议政的时候,这些个混帐东西可是老实的很。

    现在看着皇帝的态度慢慢的有些放开了,这些个家伙就敢跳出来作这么大的死?

    真当皇帝是个好脾气的?

    法不责众这句话,在崇祯皇帝这里从来都不适用——南直隶几万颗人头还没有完全的腐烂呢!

    叹息了一声之后,孟庆元也开始反思起来了。

    自己是不是对于国子监管理的太过于宽松了,以致于这些个混账东西都开始飘了?

    原本打算给国子监一个宽松的学风,让学子们能自由的讨论学问,畅所欲言,现如今看来,是自己错了。

    今天这些人敢诽谤皇帝,诅咒皇帝,明天他们敢干些什么?

    往深了想一想,孟庆元觉得自己后背上面全是汗——只要这些人搞出来什么大动静,自己身为国子监祭酒,就肯定跑不了——好坏都会有自己的一份!

    大明律可是有着诛连这一条的,尤其是当今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