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远山的呼唤(散文)

    高山仰止。每当我眺望高山,或登临高山,便会产生一种景仰感c敬慕感,如杜甫所云:“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我喜爱高山,因为高山是向上的c坚强的。它展开无畏的胸膛,英勇地向蓝天耸立身躯。喜马拉雅c唐古拉这些高山巨人且不说,就是泰山c黄山这些海拔不算太高的山也直指青天,“刺破青天锷末残。”走在黄山上,可以看到一座座山峰——莲花峰c始信峰c天都峰c石笋峰它们如尖尖挺立的枪刺,刺向苍天。有了这些耸入云端的山峰,高山便骄傲地挺拔起陡峭身姿,显示出“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宏伟气势。

    站在山下仰望,我会为山峰的巍峨c峻峭所震撼,为它的昂扬不屈而折服。世俗向来认为苍天是最高c最大的,可是山峰却向苍天提出挑战!坚硬如铁的石壁支撑着山峰。千百万年,它默默耸立,不畏风雨c不慕繁华,“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攀上峰顶,俯视四野,我感到自己的气魄在增长c心胸在扩大。无限江山尽收眼底,而山脚下的河川c村庄又显得那样渺小,真可谓“登泰山而小天下。”人杰大都喜爱登峰远望,就是为了蓄养这种天地之气吧?

    高山的动人心魄,还在它的丰富与深厚。它有陡峭的高峰,也有幽深的峡谷,有长长的山脊,也有坦缓的平台。苏轼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山中漫步,我常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走过艰险的“百步岩”,又看到岩壁兀立的“一线天”,穿过萍踪侠影的“仙人洞”,又突逢天外来客“飞来石”,大山常常使我感到神秘,又时或引起我的惊奇。在山中我仰天长啸,悠长的回声一波一波传回耳鼓,这使我更深切感受到大山的空旷c奇谲与深厚。

    高山不但“阴阳割昏晓”,也确实“造化钟神秀”。青山如碧,远山如黛,树木是山脉最好的衣裳。浓密的林木遮蔽了山脉裸露的皮肤,使山脉显得英俊,生气蓬勃。绿荫屏退了骄阳的炎热,使青山清幽c凉爽。不同地域的山脉林木也不同,山脉的风度由是各异。看看那独特奇异的黄山松吧,给黄山增添了多少轻灵雅秀啊!再看看庐山上繁茂参天的古木,给庐山增添了多少幽深古朴。而青翠丛密的修竹,则使井冈山亮出独有的风姿。

    缠绕着山峰的白云,是山脉身上的飘带,它轻盈飘渺,使山峰显出潇洒c仙逸之气。在山顶眺望舒卷飞扬的云海,就如进入了蓬莱仙境,飘飘欲仙,人好象不是在山顶,而是到了天上。有时山上的白云又是一朵一朵的,从远处看,它就象白丝线绣成的花朵,点缀山峰绿色的战袍。

    逶迤的溪流c清澈的潭水,雪白如练的瀑布,是山脉身上银制的佩饰。它们闪闪泛着银光,为英俊伟岸的主人增光添彩,也为山中的游子添加了不尽的情趣。“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有了溪流c清潭c瀑布,山就不但有了仁,也有了智,它不但是仁厚的,也是灵动的。我不会赋诗作画,但面对山脉的雄奇和神秀,却总是升起翩翩不绝的诗情画意而面对山脉的仁与智,胸中升起的则是真诚的敬意。

    我登临过不少山脉,但我深知,世界上的山脉是永远走不完的。坐在家中的窗台上,我似乎听到远山在呼唤,我要不断地去攀登c攀登

    普陀山遐想

    来到舟山群岛的普陀山,第一个感觉就是名符其实,真正的海天佛国。山上山下遍布佛寺,或黄c或红,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各处景点,题字也大都与禅宗有关,如观音道场c珞迦慈航c碧水禅心,心字石c盘陀石c二龟听法石等。

    普陀山四周环海,海上是天,海天相接,融为蓝色的整体,称为海天相融,或天海一体,都很恰当。那么海天相融中的普陀山称为海天佛国,也是很恰当的。

    除了蓝色相拥,佛国还有绿色浓荫和白色沙滩掩映。走入石板铺就的小道,进入佛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诗句会不觉间响起在你的耳边。“天下名山僧占多”,为什么佛寺大多修建在清幽的山林中或海滩边呢?我同一位寺里的禅师探讨这个问题。他想了想,捻着紫红光亮的佛珠说:“佛家是讲究出世的,所以要远离尘嚣。”禅师说得很有道理,我点头表示信服。

    我又谈了我的想法:“僧人是讲究修行的,这需要清静。所以佛寺大多建在清静的山林中或海岸边。”

    “然也,善哉,善哉。”禅师微笑着点头。

    顺着禅师的话语,我思想:佛教是尊崇行善的。四句偈概括无遗,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又规定,要行十善,何谓十善?即:永不做杀生c偷盗c邪淫c妄语c两舌c恶口c绮语c贪欲c嗔恚,邪见等十种恶行。

    哲学和佛学都认为,“善”有遵循客观规律的意义。故佛学尊崇自然,追求清幽c清静c洁净的环境。提倡绿化c保护环境。在这一点上与我们现在要建设c保护青山绿水的宜人环境是合拍的。

    佛学也提倡遵循人性的规律,人与人之间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