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最快更新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最新章节!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年轻时就爱好读。他读很认真,读过的终身不忘。他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诗词也写得不错。曾巩把他的文章送给欧阳修看,欧阳修非常赞赏。王安石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儒门新秀

    天禧五年十一月,北宋临江军(今江西清江等地)判官王益官署的后院里,诞生了一个小生命。贺客盈门,人们沉浸在添丁之喜的氛围中,谁也不会料到这个男婴在数十年后,会成为咤叱风云、左右北宋朝政的显赫人物,他就是王安石。临江镇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王安石这位宦家子弟就读于这里,开始接受儒家思想孔盂之道的薰陶。稍长以后,虽然也博览诸子百家、医、农、艺、文一类籍,但在小小的心灵里,先入为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毕竟是影响深远的。在经过长期蕴育以后,终究要升华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投身实践的精神。王安石中年以后跃登执政舞台,主持翻天覆地的熙宁变法运动,虽有接受历史经验的一面,但就其指导思想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来说,就是从小植根于心灵深处的儒家伦理和政治学说的产物。

    天圣八年(1030年)王益调任韶州,随父南下的王安石,进一步开阔了风土人情、民生状况的视野,也增长了官宦生涯、社会问题的识见。但岭南的居留不过三载,就随父守孝而回到了原籍江西临川(今抚州)。16岁那年又随父至京师候命。第二年王益被任命为江宁(今南京)通判,这是他一生中担任最高的地方官职务。在江宁继续进学的王安石,正在为自己的锦绣前程编织金榜梦,父亲的官职在他眼里算得什么呢?后来他撰写《忆昨涛》,回忆江宁的岁月时写下了“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等诗句,他以商、周的始祖相比,竟至视父亲为没有出息的“穷老”,慨然表鹏飞万里的青云之志,孔夫子、盂夫子的得志泽加于民的思想,已经在起膨胀的作用了。可是正当王安石踏着籍堆砌成的天阶想通往月宫折桂的时候,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降临到他的面前,王益病死于任上.19岁的王安石,突然从春风奉迎,锦上添花的顺境,转入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逆境。人生啊!向他展示了另一幅画面.葬父于牛首山下结庐守孝,遂以江宁为第二故乡。经历了“母兄呱呱泣相守,三年厌食钟山薇”的布衣素食的困顿生涯以后,他一刻也不能忍受了,急于往京师赶考。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应试汴梁,本来可以名列进士第一名的。但枢密使晏殊之婿杨察之弟亦应试,遂由杨绘取得了状元,王安石列为第四名进士。晏殊还对他说了要他度量大些能容人,人亦能容自己的话,王安石很不满身为大臣而如此教人,但他还是考虑到小不忍,则乱大谋而隐忍下采了.这件事对于触发他改革科举重在选拔真才实学的志向是有影响的。按宋代的制度,中选的进士立即任命为官员,王安石就走马上任到扬州知州韩琦的官署去当佥判官事,即负责审理案件的职司。到职后的王安石还是勤奋好学,通宵不寐,常常稍作假寐,来不及梳洗就去官府上班。韩琦疑心王安石夜来饮酒冶游,训诫他年轻时应多读,甚至不分配公事给他。王安石并不辩白,但对韩琦之官僚作风很不满,影响到后来他们的关系。

    庆历四年(1044年)王安石居官的第三年,曾回到过家乡,他事母弟还是严格遵循孝悌的原则。这一年,24岁的王安石添了个儿子,取名王芳,这是从《诗经·邶风·北风》中借取的,芳是大雪纷纷之貌。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他依恃“六艺”之深。次年,三年的签淮南判官的任期满了,他又来到京师听候新的任命。正当王安石高中进士与签判扬州之际,范仲淹正好担任副相,在仁宗的动员下,上了“陈十事疏”,发动庆历新政、锐意改革,刷新吏治之际,但新政很快就失败了。此番王安石重临皇城,看到的依然是敝政处处,不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政通人和,百废待举的样子。王安石对时政很失望,他不想按一般官场惯例在京谋求翰林院等接近中枢、易受赏识的馆职,翼求得到较快升迁的机会。而是立志到地方上去考察时弊,寻求改革之道,充实他的治国良策。庆历七年(1047年),他又离开京师,仆仆风尘,来到东海之滨的鄞县(今浙江宁波)充当知县去了。正如他写下的《读诏》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