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军中军官常有结义兄弟之类的组织,一为互相结援,再是培植帮派势力。赵匡胤从军后结成“义社兄弟”的组织,即所谓“十兄弟”。除赵匡胤外,还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斌、王政忠等九人,史称“勋臣”。从《宋史》有纪、传的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廷让、韩重斌(贇)六人看,他们都在后汉时投充于郭威部下,当时的地位应大体相当,属于低级军官,结为“义社兄弟” 当是此时或后周广顺初,也可能并不是以赵匡胤为首。后周设殿前司后,赵匡胤、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四人在殿前司,李继勋、刘廷让二人则曾在侍卫亲军司任职。经过十年军旅生涯,到后周末期时,赵匡胤晋升最快、官职最高,成为“义社兄弟”的首领。石守信继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继石守信任殿前都虞候,韩重斌则是殿前司骑兵主力控鹤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的李继勋原先升迁得最快,地位也最高,早于赵匡胤任殿前都虞候、节度使,高平之战后调入侍卫亲军司,淮南战役中失利后降官,地位才低于赵匡胤;刘廷让(光义)原在侍卫亲军司任龙捷都校,后入殿前司任铁骑右厢都指挥使;事实不详的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四人当亦是禁军中级以上军官。这些人是赵匡胤兵变的基本力量。加上赵匡胤的父亲在禁军侍卫亲军司中从低级军官至高级军官任职长达 30 年之久,其部属、友好甚多,也是赵匡胤兵变可以借助或利用的力量。

    显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死,柴荣继位,是为世宗。这时,北汉刘崇联合辽朝大举进攻后周,世宗调兵遣将,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同出征。双方在山西高平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阵怯场,自乱阵脚,周军呈现溃败之势,而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另一个将军张永德所率领的亲兵4000人。危急之时,赵匡胤镇定自若,建议世宗兵分两路夹击辽军,得到同意。赵匡胤和张永德领兵直扑敌军,赵匡胤高喊为主效忠的口号,士气大振。后周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投入战斗,世宗终于打败汉辽联军。班师回京后,赵匡胤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还被周世宗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赵匡胤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使后周军队的面貌大大改观,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在整顿军队过程中,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其中,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yūn)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十兄弟”。此后几年里,赵匡胤又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赵匡胤还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帐下有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后来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素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在他为统一进行的战争中,赵匡胤战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封为节度使,逐渐成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军政大权。但赵匡胤要做皇帝,眼前还有两个大障碍,这就是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显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张永德,但周世宗还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染病,只得回京。病危时,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心想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格外担心张永德发动兵变。于是,世宗解除张永德都点检之职,换上了自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赵匡胤一箭双雕,既除去了一只拦路虎,还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除去张永德后,便轮到李重进。李重进缺乏政治家的远见,他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势力。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年幼,大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名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不久,在赵匡胤和他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最终实现了从流浪汉到皇帝的梦想。当时后周的局面是主少国疑,人心浮动,一场早已策划好的兵变便迅速上演了。

    显德七年春节,人们正沉浸在欢庆祥和的佳节气氛中,边境却传来了辽朝与北汉联合入侵的紧急军情。宰相范质和王溥并未核查消息是否属实,便急令赵匡胤率领军队北上御敌。然而,人们却依然记得,10年前,河北边境入报,契丹犯边,当时身为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率大军北征。当军队抵达澶州(河南濮阳)时,郭威忽然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建立了后周政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