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愿意来了,若非是还有茶叶等要一*两收,岛上的海盗也要靠宋粮就近供应,只怕就根本不会再来。

    海盗的目光显然几乎完全转向了别处有大利可图的地方,对已经**什么吸引人的东西的宋国这不在乎了,不会再插手干涉宋国的事。宋国统治者也就自由了......

    赵佶和众臣们一想到紧悬在头上的这把裁决刀没了,自己不再会因触怒海盗而随时被抓去当海盗的悲惨奴隶了,就这也已经足够让他们能高兴轻快到发疯。

    ****——

    ...........................

    上贡海盗的粮食全力弄完了,接下来就是朝廷自己要收的。

    皇帝和**们身为统治者岂肯委屈自己吃陈粮不享受新粮。

    不收新粮,只仓库的那已不到一千*石的陈粮储备也不够**和权力相关的白吃者群体以及庞大军队的开销。

    不过,宋朝廷在此事上倒没敢发疯贪婪,很清醒知道宋人都特么是容易民变的坏蛋,害怕逼得天下民皆愤怒群起造反,就保持了理智,定了个民能容忍的合理纳粮比例。

    天下百姓交纳了七成夏粮给海盗,再缴纳一成三给官府就可以了。

    这其中,一成是给朝廷的,三分是归当地官府自用。

    朝廷此次搞得很小心谨慎,由主管财政的三司事先根据交给海盗的粮食数量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还特意下调了些量,削去朝廷也隐约知道的各地多交的,作为七成的标准,除以后得出一成和三分的数,按这个计算出来的比较准确合理的量安排各地执行。

    当然,没给海盗贡粮的山西那些州府要缴纳给朝廷的就是七加一的八成。

    三司也仔细推算过了,

    朝廷有了这笔夏收,加上陈粮储备,夏秋季又有吃不完的时令瓜果蔬菜野菜和(牧)草,足以能保障朝廷**等相关人以及高达七十*的军队和二十多*匹战马的恐怖开销支撑到秋收。而地方官府有了三分粮就足以支撑到秋收......

    如今的地方官府人员构成大为减少,**人浮于事的多余者,驻军也极少,战马更极少,作为地方武装力量补充的义兵的开销却是由义兵本村供应的,官府总体上所需耗费真不多,而且,裁州并府如今的各州府人口量比以前的州府是少了点,但管辖的地盘翻倍甚至翻几倍的大了,耕地良田多了太多,相应的粮食总产量也大了,抽三分粮也不少了。

    也有的州府驻军多战马相对也多,要威慑本路民众或保障某重要地区安稳,这样的地方官府需求就大了,但这种地方通常也有常平仓储备着些陈粮,不足部分可由中央调配。

    总之,宋朝廷这次的工作做得不可谓不谨慎不认真细致周到,****习惯的那样轻浮糊弄事不负责任。

    从上贡海盗的情况看,各地官府还是很识大体重大局,地方官的素质觉悟还是很高的,对朝廷不忠的只是极少数分子,通常所说的那一小撮人.....而且已经全清理干净了。

    所以,朝廷相信,如此布置不会逼出大规模民变闹出不可收拾的大灾来。

    宋朝廷总有谜一样的自信,

    实际是文人的不查实,喜一拍脑袋凭空来的轻浮轻狂自大。没奈何,这是文人的天性,不喜辛劳繁琐的务实,爱想像,飞流直下三千尺啊......好幻想着来,执政亦如此。

    实际情况是,中央是中央,地方是地方。

    中央与地方在权力利益上永远是**的,不是一致的。

    中央的政策到了地方总会走样,或多或少而已,最合理的变形说法是因地置宜。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宋朝廷和地方官府却有个共同点:谜一样的自信。

    地方官不但也有,甚至更自信。

    当然是觉得自己比高高在上的朝廷更了解当地世情。

    我才是知情者.......

    实际是,小官往往比大官更贪婪,因为权力小能捞的少,而且更胆大不顾大局。

    大局,那是大人物的事。本官只是卑微不足道的地方小人物,不必大人物那样想那么多那么大那么远那么负责任的......只要弄(捞)好眼前的事就好。

    所以,很自然的,朝廷的夏税政策在地方就变样了。

    中央规定,三分归地方。

    三分?

    开玩笑!三分够屁用。

    老夫十几甚至几十*寒窗苦读吃了那么多苦,又受尽下贱屈辱找关系求人,花尽了钱削尖了脑袋才钻营跑来了这个地方官,朝廷却不让本官回本捞到好处?这怎么可以!

    没好处,我当这个官干什么?为君王为朝廷为泥腿子小老百姓服务?切!

    朝廷敢在收了七成的基础上再收一成三,地方官就敢再加上五分。

    再加这五分,地方官同样半点不觉得过分。

    上贡海盗的粮食只是玉米豆子大小米高粱等粮食(**大小麦子。宋辽如今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