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不管他们怎么做,最后似乎都要跟孔家对上。

    更多的人选择了避开不谈,可越是这样做,压抑的人就越多,他们也希望能够把现在的孔家和孔圣区分开来。

    甚至可以说经历了前元之后,孔家到底有多少汉家的东西还留着,谁都说不清楚。

    他们敬重归敬重,可要真的让他们都听孔家的话,那怎么可能呢?

    所以更多的人选择无视他们,在朝廷没有明确的动向之前,他们也不会做更多的改变。

    但有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那就是想让他们完完全全听从,现在孔家的思想根本是做不到的。

    “愈儿,孔家毕竟是至圣先师的后人,纵然是陛下,对他们也颇为恭敬。

    之前我就觉得你对他们没有太多的敬意,那个时候我还以为你是年少无知。

    毕竟也是受过他们的,教育的,况且这天下的读人,基本上都是读圣贤的。

    只是后来你所做的那些越让为父看不懂了,为父自认没有教过你那些,可偏偏你都懂。

    再加上后来各种各样千百怪的事情出来,为父就知道你不会专攻儒学一道。

    之前为父认为你会和他们和平相处的,就算是你有这差事,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

    可是如今看来似乎你根本就不喜欢他们,而且而且似乎有意针对他们?

    这就更加的让为父看不懂了,为父不希望你和他们起冲突,但似乎你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能告诉为父,这到底是为什么吗?”

    方孝孺不知道怎么说的,越说越觉得心里有些酸痛。

    是的,他现在非常的矛盾,他一会儿就像是在自言自语,想要说服自己儿子做的是对的。

    一会儿又得遵从自己的内心,他是相信这些学说的。

    按照他自己多年的信仰,有些事情是可以一直坚持信奉的。

    所以对于现在的他来讲,看着朝廷慢慢变得强大。

    看到更多的年轻人,既在学习儒家理论的同时,又能沿袭其他的学识,甚至是走出和前人不一样的道路,他是非常高兴的。

    虽然说他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情况,甚至是在后期也有了改变和发展。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抛弃自己之前所学的那些东西,认为那些也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础。

    所以这些人和那些学生,都是他渴望可以一直学习的。

    道德与精神是共存的,他必须要保证儒家所提倡的那些,是他能够让后人学起和记忆的精华。

    这一点很多和他一起的人都清楚,甚至是朝廷的那一帮人。

    所以就算是他如今有所突破,在更多的时候也是参杂了他个人的东西,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把那些东西完全抛弃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方孝孺依然会有一些年老的朋友,他多年的师兄弟,还有那些一直在各地奔走宣扬他理论的学生。

    方中愈就算是高高在上,有更大的权力。

    他的父亲的学说也不可能强迫所有的人都接受。

    所以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他四处游说和宣扬。

    就好像汉武大帝当初把权力都集中在手里,依然需要更多的人去帮助,把他的意志扩散出去。

    百姓们认为皇帝的意志无比强大,就会选择遵从。

    这件事情说起来还是一个认可的态度。

    这也是他游学教导门生和那些老友们相谈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意思。

    那些老友们也都知道他有突破,但从未抛弃过,这也是能够延续师生友谊的方式之一。

    在某些方面他可以允许自己有分歧,甚至是有一些其他不一样的想法。

    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过完全把儒家学说抛弃,也没有想过把至圣先师所留下来的言论抛开掉。

    这一点也是众多在搞理论研究的人所要承认的,他们可以开拓新的思路,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是想要让他们完全的抛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人都会努力的从里面抓取新的东西。

    儒家学派也有各种不同的流派,甚至是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各个地方的大都有各自的理论知识。

    有一点他们的共识是存在的,那就是朝廷现在的势力实在是太过强大。

    谁能最先和朝廷现在所宣扬的理论融合在一起,那么对于各自的流派发展一定是最好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方孝孺虽然在南方名声很好,但在北方就有些差了。

    这种差并不是说他有一些不好的名声,只是推广度没有其他的大儒那样广。

    所以这才是他这一段时间内比较心烦的地方,一听到别人在讨论这件事情。

    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风声传到他的耳中,只不过那个时候他没有太多的在意,但是如今却有一些后悔了。

    想到自己的儿子可能会对孔家不利,他的就心如乱麻,不得不回来找自己的儿子谈一谈。

    “父亲,孔家是孔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