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个人又确确实实对大明帝国的统治作出了贡献,他也不得不抓紧时间多考虑。

    不能别人不急,他就不急,这是不对的。

    毕竟太后娘娘那里,他也得给个交代。

    牵扯的人多了,又是人伦大礼,他也不会违反,毕竟这也是帝国统治的基础。

    方中愈一听,皇帝又提到自己的婚事,不禁一阵头大。

    那没办法,大家都在关心,由不得他自己。

    算了算了,怎么就这么难呢,只不过想拖一拖。

    虽然自己也确实没有其他的事情,可是也不想就这么着急忙慌的做了这样的事儿。

    “陛下,陛下,您就别说这个了,臣,臣会,会抓紧时间的。”

    方中愈也不得不表态,毕竟这是他自己的事情。

    “哈,哈哈,哈哈哈。”

    建文皇帝朱允炆看到方中愈这幅囧破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

    声音都传了出去,这倒是让外面的太监们一阵诧异,皇爷怎么突然这么高兴了。

    小方大人到底做了啥?

    人人好,但是却不会去追究。

    因为,知道了没啥好处。

    他可是从来没有像这样感觉到高兴过,毕竟方中愈之前总是一副啥事儿都与自己无关的态度处理着与他相关的事情,现在这种感觉看起来真爽。

    建文皇帝朱允炆是真的高兴,毕竟只有方中愈这个样子,能让他有一阵阵快意。

    方中愈也有一些无奈,皇帝老是拿这件事情来说,他又不能反驳。

    如果是其他的事情,他都得辩驳一番,把皇帝说的个哑口无言。

    可是现在,没辙。

    毕竟自己确实做得不好,这件事情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经说好了。

    现在他定了之后又不做,总是让人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毕竟,参与的人多,知道的就更多了。

    魏国公徐辉祖每次从前线来信的时候,也会说这些事情,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在提醒他,该成亲了。

    毕竟当初他们是答应了的。

    更重要的是要是一拖再拖,最后两个人的年纪都大了,小郡主这么晚还不出阁,总是会有一些流言蜚语的。

    百姓们不一定真有什么坏心思,可是看看小方大人吃瘪,探讨探讨他的八卦也是不错的。

    “好了,不说这个了,今天朕找你来是有其他的事情要讨论,你来拿个主意,毕竟都是与你有关。

    大明北洲的事情一出来,其实也有不少的风声传了出去,不少的人都认为现在机会来了,都想上来捞一把。

    再加上之前你所提出来的那些方法,隐隐约约有一些风声出去,倒也是正常的。

    毕竟能够看到这些东西的人不少,就算朕不说他们也能猜到。”

    建文皇帝朱允炆龙行虎步的走回去,从御案上拿了一份奏折过来。

    “朕知道,开化民智是一件好的事情,力度还得加,范围还得广,但是如今这些人都是越来越精明了,这让朕不知道是好是坏。

    在酒楼里,吃个饭,都能把朕的意图分析的差不多,再加上有着各种报纸的宣传,小道消息的解说。

    大明报又为他们站台,如今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了这些事情,甚至比之前更加的详细。”

    建文皇帝朱允炆看着方中愈,也就是在告诉他。

    你看当初你所做的这些事情,现在影响有多大,当初随随便便搞出来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了老百姓们讨论时政重要的物质。

    而且,朝廷还得支持他,不然,老百姓能把宣传部喷死。

    “陛下,迟早都是可以让他们知道,现在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大明南洲的潜力摆在那里,大家都想为自己谋一个好的前程,好东西谁都想要。

    只不过咱们现在没有具体的章程出来,让他们多一些遐想罢了。

    陛下,臣,确实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没有加以阻止,是因为让他们讨论,说不定还能帮助朝廷更加有力的政策,毕竟只有他们自己才确定想要什么。

    这个方法,用好了也可以一直用下去的,人多力量大嘛。

    倒是省了朝廷官员要操的心。”

    方中愈一边翻看奏折,一边说道。

    他回答的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刚刚所说的那些事,奏折上写的却是另外一个人的事情。

    “朕,知道你们的意思,朕也懂,咱们朝廷的统治,统治的是百姓,如果什么事情不去问主要的人,百姓,那这些政策做出来也就没什么用。

    朕记得,前宋仁宗一朝,很多百姓吃不饱肚子,成为了流民。

    所以那些得到消息的宰辅们,就想方设法的把他们编为厢军,派遣到全国各地的驻所去。

    然后由朝廷花钱养着,生怕漏掉了一个人。

    他们口口声声说那是怕百姓造反,危害到大宋的江山社稷,嘴里喊着那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