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抬头看,看的也不是什么蓝天白云,而是七暮爬爬的那一扇窗户。
这窗户是敞开的!可以从这个窗子扔下钩子!
七暮真是没老就深算了。
我给七暮折了一根树枝,我原本折的是香樟树的树枝,七暮却对我说:“不行,太硬了。”
“硬一点的鱼竿不是更好吗你在湖边钓鱼也是用这种树干的啊。”我不解地说道。
七暮说道:“这和垂钓于湖不一样,需要软一点的杆子,用的不是蛮力,而是巧劲。”
我似懂非懂,问道:“那要多软”
七暮说道:“能有多软就有多软。”
有什么树的枝条是软的这一下子可就愁到我了,我环顾一下四周,突然就看到了希望。
杨柳!柳树!依依杨柳,软得不能再软了!
我欢欢喜喜地跑到那一排柳树旁,踮起脚尖折了一条柳枝,然后又欢欢喜喜地跑了回来。
“给!”我递给七暮。
七暮满意地笑了,他想着说道:“小姐,这枝条可以,柔软有弹性,有了它,真的稳操胜券了。”
“那是自然,你可知道这是柳树的枝条,这世间恐怕也没有多少植物的枝条能有柳枝这么又软又长了。对了,你有没有听说过王之涣王诗人的一首诗”
七暮问道:“什么诗”
我说道:“《送别》。”
七暮说道:“我没有听说过,不过我挺想知道的。”
我说道:“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七暮破有兴趣地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我感觉在文学方面,我就是隔了一座墙的私塾里面的教书先生,二七暮就是私塾里面的学生,我很有老师架子地说道:“咳咳!年轻人,念你求知若渴,我就告诉你好了。”
七暮也很配合地说道:“请舒婳,舒老师不吝赐教。”
我挺了挺胸,说道:“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七暮问道:“我怎么一下子没有听明白呢,舒老师能给我赏析一下吗?”
我点了点头,说道:“赏析这首诗之前呢,我还是要给你讲讲几个字词的意思才行,这样子你才能由浅及深的了解,要不然连字面意思都模模糊糊的,更谈不上理解了。”
“好,舒老师请讲。”七暮笑着说道,真心是太配合我了。
而我也想过一把语文老师的瘾,在现代二十一世纪,从小到大那么多年了,都是语文老师对我的文采指指点点,在课堂之上滔滔不绝,我记笔记的手在语文课上就从来没有停下来过,我也想体验一下这种教人知识的感觉。
我于是说道:“诗中的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
七暮说道:“原来是这个意思,我还以为这是东边的门的意思呢!”
“所以说啊,念诗不能够想当然,要结合时代背景,创作地点才行,想当然看似以为自己对了,实际上啊是大错特错。”
“舒老师指责的对,请继续。”七暮恭恭敬敬地对我说道。
我说道:“诗中的青青,指杨柳的颜色。诗中的御河,指京城护城河。攀折是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别离:离别,分别”
我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串,我感觉我都要把七暮说得云里雾里了,这么多东西要消化理解可不容易,就像是一下子喝了一碗参汤,营养的吸收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七暮却表露出了很强的学习天赋,说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吧,折杨柳是送别的形式的话,王之涣诗人实际上也折了杨柳,因为他正在经历着一场离别。”
“不错不错,孺子可教也。”我赞叹道,“你既然都这么懂了,我看我也没有赏析的必要了吧?”
七暮却执意要我赏析,说道:“那可不行,我喜欢舒老师你说话的声音,喜欢你文采盎然。”
呃,怪不好意思的。
我清了清嗓子,捋了捋思绪,然后才慢慢地说道:“七暮,我写给你讲讲这首《送别》的创作背景,那是在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七暮默默地听着,没有说话,我觉得他听得很认真,因为他的眼睛一直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我想起现代二十一世纪,我上课的时候,我除了做笔记,眼睛也是一直跟随着老师。那时候,老师们讲课,尤其是文科类的课程,总是走下讲台,慢慢地在一排排学生中走来走去,一边走着,一边滔滔不绝地讲着内容,每每我听得津津有味,目光就在老师的身上挪不开了。
七暮的眼神让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入迷。
我继续说道:“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