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笔下文学 』,。     张辽见董璜这番色厉内荏的表现,嘴角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自己倒是高看了这家伙,他高声道:“本司马前往陝县督察百姓迁徙之事。”     董璜恼羞成怒,厉声道:“满朝公卿大臣c北军羽林皆在陝县,何用你一个小小的司马多事!”     张辽也沉吟起来,自己要去了陝县,怕是还有麻烦事,只是不去的话,实在是心中难安。     这时,董璜左侧那中年武将回马道:“张司马且放心,陝县有本将在,自会安顿妥当。”     张辽看那人言语温和,颇是有礼,忙抱拳道:“未知阁下是?”     那武将抚须道:“吾乃中郎将段煨,奉相国之命镇守弘农。”     “原来是段中郎。”张辽忙下马行礼:“末将久闻段中郎大名,今日一见,三生有幸。”     他对段煨还是比较尊重的,此人与师父贾诩是老乡,出身武威段氏,乃凉州三明之一c故太尉段颎的族弟,论辈分比贾诩还要高一辈,也是董卓麾下少有的仁将,对百姓颇是爱护。     “呵呵,张司马可曾放心?”段煨看张辽神情恭谨,截然不同于对待董璜,不由抚须而笑。他素来爱民,得知张辽近日行为,大感志同道合,心生亲近之意。     张辽忙道:“有段中郎在,自然不用末将班门弄斧。”     董璜看段煨温言对待张辽,不由看了他一眼,却是连段煨也恨上了。但段煨何许人也,虽在董卓麾下,不过武威段氏名震凉州,便是董卓也很是忌惮,又岂会在意一个董璜。     段煨又指着方才在董璜右侧的文士,道:“此乃北军中候刘景升,张司马想必听过他的大名,有吾二人,张司马更可放心。”     原来另一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刘表!汉室宗亲,名列八骏,在历史上曾单枪匹马平定荆州,安定荆州十多年。便是他此时的职务北军中候,监管北军五营,权力也不小。     张辽忙抱拳道:“八俊贤名,末将闻之久矣,不想近日得见尊颜。”     “张司马有礼。”刘表回礼,看向张辽的眼神却满是赞许。     “既有段中郎和刘中候在,末将便不去陝县了。”     刘表和段煨同时点了点头,他们素来也喜欢提携后辈,又不与董卓同心,看到张辽如此之才,心生惜才之意,也不想他再进陝县与董璜冲突下去,免得惊扰天子,看到张辽知机而退,都大感满意。     只有董璜心中憋着一股怒火,难以发泄。     回到陝县后,董璜在屋里又是一番发泄,而后命董六回雒阳去见董卓和长史刘艾。     春雨淅淅沥沥,直到第三天还没有停,而迁徙百姓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张辽先前忽视了弘农郡一个条件,那就是人口的承受力。     司隶校尉州的七郡之中,关中三辅连年战乱,人口不足,所以董卓才要将百姓迁往关中。而其余四郡之中,河萳尹有百万人口,河内郡有八十万,河东郡有六十万,而弘农郡却不足二十万,只因弘农郡处于崤函与黄河之间,地势狭长,难以容纳那么多人口。     因此张辽先前提出向本地居民借房屋的想法,只解决了十多万迁徙百姓的避雨问题,其余四十多万百姓仍在风雨之中。     妇孺老弱先得到了照顾,但随着雨势不停,一些中年青壮也受不住了,形势渐渐恶劣。     对此张辽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他只有想办法的时候,还从来没有认怂的时候。     好在他先前便让史阿发动游侠,从雒阳搜来各种挡雨物资,这些游侠赶到后,带来了蓑衣,油布,干桐叶,甚至有门板,大大缓解了情况。     与此同时,张辽又发动士兵c游侠和青壮,借助树木或崖壁土垣搭建简易庐棚,将那些门板全部用上,又在土壁挖洞生火,让受冻的百姓得到了缓和。     在与蔡琰的一次交谈中,听蔡琰谈及泰山羊氏,张辽脑子一动,想到了羊汤,羊汤最是御寒。于是他又召集各官吏,从各处搜买羔羊,然后以肉和骨头大锅熬汤,加入葱姜各种料和一些药材,发给百姓,不但能驱寒暖身,而且味道极美,令百姓无不称道,连那些公卿朝臣家眷也忍不住加入了领汤队伍。     下雨的第三日黄昏,在张辽和一众士兵游侠的日夜搭建下,从新垵到渑池,数百里地尽是庐棚,被百姓呼为“文远庐”,其后也为路上行人遮风挡雨,成为崤函道上一景。     此时大多数百姓都有了避雨之处,但医庐却忙了起来,接连几日吹风淋雨,受寒生病的人多了起来。     蔡琰这几日也是忙前忙后,来来回回送蓑衣,熬姜汤,发物资,忙的浑身疲累,但精神却仍是很好,多年的奔波早磨练的她从来就不是娇娇女公子。     发完了一波姜汤,锅里最后还剩下半碗,她舀了出来,优雅的捶了捶有些发困的柳腰,坐下来正要喝汤,抬头正好看到张辽熟悉的身影。     他正在雨中抱着一个孩子赶往医庐那边,那副蓑衣披在孩子身上,显得很大,而张辽的衣衫早已湿透。     蔡琰放下姜汤,轻咬嘴唇,眼睛微微湿润,这一幕她不知见过多少次了,这几日张辽往来新垵与渑池,数百里路程不知走了多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