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笔下文学    】     老师放弃了校尉之职?张辽却愣在那里。     都尉和校尉的官秩虽然名义上是平级,但实际上校尉要略高半格,主要体现在都尉是地方州郡编制类官员,而校尉则是中央编制类官员。如都尉董卓便可直接任命,而校尉他则要上表天子任命,虽然不过是个形式问题,但可见差异了。     “师父”张辽看向贾诩,贾诩依旧是神情淡然,张辽嘴巴动了动,单膝拜倒在地,这个时候说什么也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激。     本以为师父并没有在保留俘虏上出力,没想到他已经默默的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想必师父之前已经找过董卓,自己今日劝说才会那么容易成功。     或许这就是师父吧。什么也不说,但已经默默的做了很多。同样,张辽河内突袭之战,贾诩在战前便做了不少谋划,给了他很大启发。     张辽却不知道,以贾诩的性格,对其他人未必会付出这么多,他张辽也算是独一份。     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贾诩虽然明哲保身,但实际上很骄傲,也是个有恩必还的大丈夫,张辽每天师父师父的叫着,情真意切,对贾诩尊敬如父,时不时给贾诩做几道佳肴,打点野味,做点躺椅之类的小家什,又多方照顾贾玑,贾诩岂能无动于衷,明面上依旧是不肯收他做弟子,但实际上早把他当做子侄一般对待了。     “俘虏和物资自有本都尉在此打理,少不了你那一份,你且回去好好休息吧。”     贾诩的声音依旧是那么平淡,但张辽已经从中察觉到了关切,的确,一夜奔袭作战,回来又是一席庆功宴,他早已困得很了。     别看张辽平日里嬉皮笑脸,对董卓也是不卑不亢,言辞有力,但对于贾诩的关切,他反倒不知该说什么了,终是一抱拳:“有劳师父了。”     他急忙转身离去,娘的,可不能让这些俘虏看到自己眼眶发红,太丢人了!     董卓与李儒回了居处,董卓犹自赞叹张辽不已,李儒看董卓酒醉微醺,便要安顿他休息下。     董卓却又神情振奋的说了句:“当初只以文远为先锋,以迷惑袁绍王匡,不想文远一战灭了王匡,出乎老夫意料,不过老夫更期待的是孟津之战,文远以新兵尚能击溃王匡,胡文才所领乃凉州精锐,必能击破袁绍,袁绍一败,又有何面目做什么盟主,关东群贼必然士气大跌,不足为虑矣。”     看董卓越说越兴奋,李儒也无奈应和。     这时,忽然有人来报:“王方求见。”     河内郡,温县与河阳县交汇之处,关东诸侯的盟主袁绍便驻扎在这里,麾下有一万五千兵马,并多有能战之士,比之王匡的兵马何止强出数倍!     袁绍将长子袁谭与颜良等猛将留在老巢渤海郡继续招兵买马,如今麾下有许攸c逢纪等谋士为之谋,有出身名门陈留高氏的外甥高干随军打理军务,还有与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出身的淳于琼为大将,底气十足。     此时大营中帐,袁绍与几个亲信正在密议。     “没想到公节与崔州平败得如此之快,真是大挫士气,徒涨董贼威风,如今青风岭渡口已失,河阳已破,以诸位之间,该当如何啊?”     相貌堂堂的袁绍此时却是面带忧色。     眼睛细小的许攸嗤笑一声,抚须道:“王公节只有任侠之名,而无统兵之能,崔州平虽薄有计谋却无兵马,他二人焉能不败!”     袁绍叹道:“如今公节要回乡募兵,吾等失一臂助亦。”     许攸摇头,不以为然道:“王公节为求粮草军饷,惹得天怒人怨,轻财好施之名丧尽,兵马全无除了回泰山募兵别无他途,正好去了便是,主公何必为之叹息。”     袁绍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一旁的逢纪却看出袁绍是叹息失去了一个筹集粮草军饷的先锋,眼珠一转,忙道:“王公节虽去,却还有韩文节,韩文节坐拥冀州,天下富庶之最,粮草充足,主公此前令其转运大军粮草,已有月余,想必不日便到。”     袁绍点了点头,听逢纪提到韩馥时,眼里闪过一丝精光,又听逢纪道:“如今主公只有渤海一地,根基浅薄,不合主公名望,宜当先图一州之地,再统领诸侯,号令州郡,共抗董卓,以图大业!”     袁绍沉默,逢纪却接着道:“吾已暗中联络韩馥手下郭公则c荀友若c辛仲治等心腹,此次转运粮草,必有一人前来拜见主公。”     袁绍摇头叹道:“诸侯讨伐董卓未成,而今先谋韩文节,恐为天下所笑。”     许攸摇头道:“主公若是犹疑,吾恐主公之弟袁公路先在汝南壮大亦。”     袁绍面色陡变,说来无论董卓还是关东十几路诸侯,袁绍最为忌惮的还是同为兄弟的袁术,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暗中较量最厉害的就是他们。只因二人都倚仗的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名望,而袁术是嫡子,优势更大,但袁绍年轻时结交豪杰,又曾任司隶校尉,积累了雄厚的名望,这一点却是袁术不能比的。     “如此,便让元才去接应粮草吧。”袁绍将接应冀州来人的事交给外甥高干,便转了话题:“公节与崔州平虽败,但却打探到了董卓妄图偷袭我等的消息,只是不知具体时日,诸位以为该当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