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网om,。    ,。     洪德二十三年正月的某日,燕王赵弘疆伫立在山阳城的城门楼上,在凛冽的寒风中,眺望着城外的雪原。     他时不时就能看到一队队韩国骑兵,马踏积雪,旁若无人地朝着西边而去。     每当看到那些韩国骑兵,燕王赵弘疆便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恨不得率领麾下军队杀出城去。     但是理智却告诉他,此时贸然出城与韩军作战,只有死路一条。     这场仗,魏国还有胜算么?     燕王赵弘疆不禁有些茫然。     事实上,这场仗打到当下,魏国在北疆已全然陷入被动:燕王赵弘疆的山阳军退守,南梁王赵元佐的镇反军被逼无奈,一部分西撤驻守,一部分渡河驻守;反观韩军,气势正旺,分兵三路,分头攻略、、以及卫国。     毫不夸张地说,在韩军的凶猛攻势下,魏国完全陷入劣势。     虽然燕王赵弘疆还死死守着山阳县,但他心底其实也明白,山阳对韩军的威胁已经微乎其微,看看那些恣意纵马在山阳城外雪原上的韩军骑兵们,那些韩人根本就没有将山阳县放在眼里,一次又一次地绕过山阳,对、等地施压。     期间,这些韩军骑兵占领了一处又一处的魏人村庄,俘虏了大量的河内魏人。     明明曾许下承诺、要为国家镇守北疆,可如今,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同胞被韩军所虏,每每想到这里,燕王赵弘疆就感觉胸口压抑地厉害。     时间渐渐逝去,转眼便临近黄昏,在城门楼上站了几个时辰的燕王赵弘疆暗暗叹了口气他还是没有等到他期待的人。     裹了裹身上的战袍,赵弘疆转身走下城墙,带着两名寻常的护卫,骑马朝着城内的燕王府缓缓而去。     “燕王殿下”     “殿下殿下”     沿途遇到的山阳军士卒或者当地县民,皆热切地与赵弘疆打着招呼。     赵弘疆逐一点头回应,脸上挂着镇定从容的笑容,不敢透露内心的彷徨。     待等他回到燕王府时,他的妻子、燕王妃孙氏,正与两名侧室还有府上的侍女,为山阳军的士卒们缝补着战袍、冬衣以及甲胄。     在旁,燕王赵弘疆的长子、次子以及长女,歪着脑袋坐在板凳上瞧着。     魏人甲胄的内衬,一般都是采用厚实的牛皮,为了将纤细的针线穿过这些牛皮,孙氏与赵弘疆的两名侧室,可谓是吃足了苦头。     尤其是燕王妃孙氏,她出身魏国名流贵族,娘家以往占着矿、躺着地,一世吃用不愁,何曾做过这种辛苦的针线活。     十指不沾阳春水,才是这类名门贵族的千金平日里的真实写照。     忽然,燕王妃孙氏皱了皱眉,原来是针线不慎刺伤了手指,然而这位贵族女出身的燕王妃,仅仅只是将手指放入口中吮吸了片刻,待血止之后便继续缝补手中的甲胄仿佛她已经习惯了。     看到这一幕,站在堂外的燕王赵弘疆心情很是复杂,他既心疼,却又感到几分自豪。     “爹爹。”     胖嘟嘟的长女团团,瞧见了站在堂外的赵弘疆,高兴地奔了过去。     赵弘疆哈哈笑着,将女儿抱起。     见此,燕王妃孙氏等屋内的女人们,遂停了手中的针线活,恭谨地向赵弘疆行礼。     还有赵弘疆的两个儿子,赵伯武、赵仲武。     行礼之后,燕王妃孙氏走上前来,从丈夫手中抱过女儿,示意两名侧室领着三名儿女前到偏厅去。     只可惜女儿团团吵着要她爹爹抱,以至于到最后,只有赵弘疆的两个儿子老老实实跟着两位姨娘到偏厅。     待等众人识趣地退下后,燕王妃孙氏为丈夫倒了一杯茶,在旁笑着看着丈夫逗着女儿。     虽然女儿团团是侧室所出,但因为那两名侧室本来就是孙氏自幼相识的堂姐妹与表姐妹,因此孙氏向来是视如己出。     片刻后,她小心翼翼地问道:“夫君,兄长还是没有来么?”     她口中的兄长,乃是她的亲兄长,也是燕王赵弘疆的大舅子,孙颢。     说起来,外黄孙氏与燕王赵弘疆的关系着实不浅,首先,燕王赵弘疆的生母孙贵姬,即是外黄孙氏的族女,按照辈分算,燕王妃孙氏得喊孙贵姬一声堂姑。     因此赵弘疆取了孙氏,与外黄孙氏可谓是亲上加亲,正因为这样,外黄孙氏当初才会大力支持赵弘疆组建山阳军。     不夸张地说,燕王赵弘疆的山阳军能发展到今日这种地步,外黄孙氏功不可没。     尤其是去年下半年魏韩之战再次爆发的时候,由于魏国急需大量武器装备,而大梁的冶造局与兵铸局又来不及打造,因此,朝廷特许地方贵族私铸兵器、甲胄,组建私军保卫国家。     在这条特殊政令下,以往那些看似仿佛国家蛀虫的魏国王公贵族纷纷行动起来,不惜投入重金组建私兵打造兵器,比如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眼下驻军在的军队,就是这两位赵氏王侯自行筹资打造。     再比如外黄孙氏,往年占着本属国家的矿山不肯放,但如今魏国面临覆亡威胁时,外黄孙氏当即花费巨资为山阳军锻造武器甲胄,为其筹集军粮。     不能否认,魏国的贵族、尤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