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笔下文学    】     禹王的兵法,讲究先声夺人,即用气势压倒对方。而众所周知,在战场上两军交战,气势的强弱对于初战的胜败有着几乎最直接的体现。     倘若初战时己方军队被敌军的气势所慑,那着实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     就好比眼下,当太原韩军看到一群群身上插满箭矢的魏武卒咆哮着,生龙活虎地冲上前来时,韩兵们的气势就弱了一分;而在看到魏武卒们以攻代守,于战斗才刚刚打响就企图与他们搏命时,气势难免就又弱了一分。     而后,魏武卒们戈弃取剑c盾碎举弩那强硬作战方式,又让韩军们的气势弱了一分。     再加上魏武卒们出色的单兵实力,以至于在这支魏军面前,韩兵们气势暴跌。     这也难怪,毕竟韶虎率领的二代魏武卒,就是以原宗府府下的宗卫羽林郎中的一半作为骨干,筛选提拔青壮,且按照宗卫的训练方式所训练出来的强军,这使得魏武卒本身就比一般的魏国步兵更加强大。     倘若说肃王军是赵弘润不惜巨资打造出来的军队,那么韶虎率领的二代魏武卒,就是魏天子不惜巨资打造出来的。     比如说,为了魏武卒那三层甲胄,魏国可谓是投入巨大。     毕竟在魏国,耕牛属于非常紧缺而且重要的资源,因此,朝廷与各地方县衙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禁止滥杀耕牛。     哪怕是耕牛年老无力时,也需由『里长』上报当地的官府县衙,由县衙派人宰杀,取肉送还乡里,让那一里的农户分食;至于牛皮c牛筋等物,则妥善保存起来,每隔一段时间送到大梁的军备库——曾经魏国士卒穿戴革甲的时代,那些制甲原料都是这么来的。     不过近些年,由于驻军六营逐渐用铁制甲胄取代革甲,使得大梁的库仓内逐渐积累起了许多的牛皮。     可尽管如此,当韶虎组建二代魏武卒的时候,仍然用尽了历年来积蓄的牛皮,可想而知这个消耗是何等的巨大。     不得不说,纵使是三层革甲的防御,亦直逼如今冶造局所研发的新式铁甲。     原先赵弘润对革甲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他更倾向于铁甲,毕竟铁甲日后终有一日能演变成钢甲,革甲能有什么提升?难不成从三层革甲提升到三十层?     正因为这个原因,在赵弘润入主冶造局后,冶造局在锻铁铸甲工艺方面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     不过如今看看在战场的实用,赵弘润忽然感觉革甲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无用,至少用来吓唬敌军的确是蛮好使的——瞧瞧战场上,那些韩军被胸膛插满箭矢却仍然生龙活虎的魏武卒吓得了什么模样。     而在赵弘润暗自好笑之际,此刻在战场上,魏武卒已逐渐呈现出仿佛控制全场的形式。     不同于肃王军密集的作战阵型,魏武卒的厮杀阵型相对宽裕,当然这不是说魏武卒一个个孤身作战,事实上魏武卒也有彼此间的配合。     比如说,魏武卒习惯用以一个什或者两个什作为一个小队,取两名什长当中的一人作为队率,指东打东,指西打西,专门进攻韩军当中守备力强的一点。     这点很有意思。     毕竟大多兵法中,都教导统帅寻找敌军阵型中的薄弱点给予痛击,但魏武卒偏偏反其道而行,专门进攻韩军阵型中比较强大的一点。     可能禹王赵元佲的想法与常人不同,在他的兵法中,只要击溃了敌军强势的一点,进一步威慑敌军,那么其余守备薄弱的点,其实打不打都无关紧要了——最强的点都被敌军攻破了,最弱的点还打什么?     当然,这种战术并非是所有军队都能采用的,毕竟这要求己方军队不单气势要强,也要求士卒们的实力过硬,否则,那真是白白将胜利拱手让给敌军。     但是眼下战场上的魏武卒,就具备这方面的底气。     这种专属于魏武卒的奇特战法,使得韩军阵型中几个守备力颇强的点,接连遭到魏武卒们的猛攻。     期间,魏武卒越战越勇,相比之下,太原韩军却节节败退。     看着这一幕,韩将廉驳只感觉体内武人的鲜血开始沸腾。     魏武军的表现,让他不由地想起了几十年前的中原战场——那时他尚且只是一个几岁的孩童,憧憬着那些驰骋于战场,单骑讨杀敌将的猛将。     当时的中原战场,可没有如今那么多所谓的战法,以至于在大战之前,将领对麾下士卒往往只下达一句命令:尔前方皆敌,尽杀之!     因此,当时的战场很混乱,但也带有激情,个人武艺出众的将士,往往能在这种混乱战场上崭露头角c斩将建功。     但是后来,随着弓弩盛行,兵略逐渐成为战场上最能影响胜败的因素:何时出动弩兵,何时出动骑兵,如何寻找敌军阵型中的弱点,这些逐渐成为统兵将领首先考虑的问题。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猛将的时代逐渐落幕,演变成兵家诸将纷争——此时想成为一名将军,首先考虑的已不是武力,而是军略。     尽管廉驳也熟读兵法,但他并不是很喜欢兵家,因为他觉得,兵家写出了种种兵法,一方面隐隐使得战场上两军厮杀变得愈发规范而有条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