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笔下文学    】”     当时,垂拱殿内三位中书大臣都不信,就连监国的雍王弘誉对此都有些怀疑,觉得此举过于托大。     没想到过了没几日,北疆诸军总帅韶虎便发回书信,恳请年后开春反攻韩国一事。     针对这件事,蔺玉阳c虞子启以及冯玉这三位中书大臣都是反对的,他们认为,近几年来他魏国的征战的确胜率不低,并且通过战争,使国库充盈,不像以往那样紧巴巴地过日子。但相比较韩国,三位中书大臣仍然认为他魏国的实力不足以与韩国正面抗衡——在河东郡的战事姑且不提,那算是魏国的正当防卫,而攻陷上党郡,这在三位中书大臣看来已经很大程度上刺激到了韩国,然而如今,北疆的诸军居然还要反攻韩国邯郸?     这岂不是意味着要与韩国不死不休地死磕?     最终,在三位中书大臣反对c雍王弘誉放弃发表意见的情况下,魏天子仍然允许了韶虎的恳请,允许北疆诸军反攻韩国。     随后,待此事通告于朝廷六部后,在朝廷六部内引发强烈的震荡。     许多朝中官员支持收复上党郡,但是却强烈反对本国的军队反攻韩国的王都邯郸,毕竟这是国与国之间最严重c最恶劣的挑衅——攻打韩国其余城池也就算了,攻打韩国的王都邯郸?这不是逼着韩人与他们魏国拼命么?     在几乎绝大多数朝官不支持甚至反对的情况下,魏天子乾坤独断,力排众议决定了此事。     不得不说,可能是魏天子历年来的温和形象,让朝中的官员产生了误解,认为当代天子是性情温和且趋向于守成的君王。     可事实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才知道,当代魏国君王赵元偲,那可是进取心极其强烈的君王,否则早年也不会与暘城君熊拓合谋覆灭宋国,倾吞了宋国国土。     只可惜,赵元偲生在一个不怎么好的年代,其父那一辈,魏国承受了上党战役的失败,失去了最精锐的军队初代魏武军,随后,西边的阴戎也趁机割据了三川郡,并且反过来对魏国造成威胁。     而待等到赵元偲继承君王之位,发生在大梁的内战以及南燕大将军萧博远的事又导致魏队实力大跌,只能仓促地创建驻军六营,坐镇魏国各个重要地方。     不过那个时候,魏天子赵元偲仍不忘开疆扩土,这从他第四个儿子『弘疆』这个名字都可以看出几分端倪。     真正让赵元偲的想法发生改变的,是魏国与暘城君熊拓合谋覆灭了宋国之后。     那个时候的赵元偲忽然发现,即便他攻灭了宋国,可以魏国的实力,却无力去驻守这块土地。     于是,他才将宋郡丢给了宋国降将南宫垚,并且从此之后,励精图治,致力于发展魏国的基础国力,一直到他的儿子赵弘润逐渐展露头角。     因此,当得知儿子赵弘润希望反攻韩国的时候,魏天子赵元偲心中是很激动的。     他知道,二十年前的他或许能亲自率军出征,推翻韩国这座压在魏国头顶上的巨山,但如今两鬓已斑白的他,哪里还有那份精力?     在这种情况下,他唯有将自己的夙愿寄托给儿子,让儿子去代他完成此生的夙愿。     说得难听点,若不能打败韩国,那他十几年来矜矜业业c鞠躬尽瘁有何意义?!     真当天子日子很悠闲自在么?倘若果真如此,为何第八个儿子死活不愿意接班?     因此,反攻韩国是必然的,纵使朝廷中所有人都反对,魏天子都会同意韶虎的恳请,因为只有战胜韩国,才能让魏天子释然他将十几年光阴投入国家大业,是有意义的。     所幸,他如今最器重的儿子没有让他失望,此刻活跃于北疆战场的几支魏军,也没有使他失望。     “倾举国之力,助战北疆!”     魏天子短短一句话,使得整个魏国像一台机器般疯狂运转起来。     国内的基础工程几乎全部停工,所有的工匠都被招到大梁冶造局,烧制砖石,打造武罡车,而民役们,则在冶造局与工部的安排下,派往天门关,在太行山开挖石灰岩。     除此之外,户部运输船亦被临时征用,每日往返于大河,将赵弘润所急需的砖石c沙子c水泥c武罡车等物一批一批得运往前线。     一开始的时候,只有朝廷官方势力在支持北疆之战,可随着『魏军反攻韩国』的消息逐渐在国内传开,许多拥有报国之心的男儿亦纷纷出力。     就算是赵弘润以往看不起c看不惯的国内贵族们,此时亦出力协助,将己方的私兵c家丁c奴隶派到祥符港与博浪沙河港,帮助将堆积成山的战略物资搬运上船。     还有一些头脑机灵的商人,则带着奴隶前往天门关,在冶造局官员的安排下开挖石灰岩,既帮助了冶造局,同时也让自己小赚了一笔。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血性男儿踊跃报名投军,希望能作为预备役,参与反攻韩国的战事,哪怕是被派到运输队伍亦无怨无悔。     可以说,魏军之所以能在邯郸郡取得显著的优势,这是建立在举国支持的基础上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率军征战于最前线的赵弘润,底气非常足。     因为他知道他并非孤军作战,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