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投奔魏国后寸功未立,使得这位原韩国北原十豪之一的猛将,响应了朔方守赵成岳的出兵号令,率领六千云中军出击。     值得一提的是,当得知廉驳率军出击后,雁门郡的李睦立刻高度戒备,简直比面对十万秦军还要警惕。     不过最终,廉驳只是在云中郡北方大概五百里地的范围内溜达了几圈,击破了几个偷偷摸摸迁回来的胡人部落,斩了几个自号勇士的胡人战士,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云中喝酒去了。     虽然这对于异族的部落确实很残酷,但为了魏国的利益着想,驻守边戎的魏军当然不能让那些异族部落有再次返回河套的念头来一次就打一次,打到对方彻底放弃回归河套。     但事实证明,为了生存,异族部落亦是不遗余力,明明才被廉驳、赵成岳、冯颋等驻守边疆的魏国将领教训过,但过了大半年,这些部落再次表现出企图夺回河套的意图。     这也难怪,毕竟河套一带气候温暖、牧草丰盛,是天然的牧场,遥远而寒冷的北方,如何会有比得上河套的肥沃土地?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识时务的异族部落,自忖己方无力从强大的魏国手中夺回河套地区,索性就臣服了魏国,以此作为代价,换取在河套地区生活的权利。     在朝廷的授意下,在朔方、九原、云中等地,魏军们接纳了这些臣服的异族,允许他们将部落搬迁到河套地区,不过要求这些异族换上魏人的服饰,并学习魏国的语言与文字。     在魏国的恩威并施之下,魏国的威名逐渐传到北地,传到北方的诸羌胡耳中,使得这些长久居住在北方、几乎很少与中原联系的羌胡部落,亦能得知,在富饶的中原,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魏」,比曾经与他们打过交道的「韩」还要强大。     渐渐地,这些北方大羌胡部落,亦有商队来到朔方郡,用以香料、肉类、皮制品为主的货物,换取中原的茶叶、丝绸、食盐、稻谷等等。     虽然交易的规模并不算大,只能说是双方在尝试性接触,但前景却颇为可观。     更重要的是,魏国向这些北方、西北方的羌胡部落,表达了魏国以及中原的善意。     总的来说,魏国的西北边境还算是平静。     转眼到了三月份,韩王然再次遣使者韩晁、赵卓二人来拜访魏国,一方面是交割当初购置魏国那批淘汰下来的军备的钱款,一方面向魏国这个中原霸主表示尊敬。     当然,这所谓的尊敬,说到底也就是糊弄糊弄人而已,至少赵弘润就非常清楚,韩国目前正死死盯着他魏国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想着赶超。     这不,在韩晁、赵卓两位韩使抵达大梁之前,赵弘润还收到一份青鸦众的密信,是安插在韩国王都蓟城的青鸦众送来的。     只见那些青鸦众在这份密信中写道,自去年「大梁会盟」之后,韩国似乎就有意效仿魏国的种种改革措施。     首先是在提拔人才方面。     曾几何时,韩国跟楚国一样注重门第出身,且国家大权,始终被国内的王公贵族把持着,但是如今,韩王然效仿魏国的选荐制度,不重门第、唯才是举,既为国家招揽到无数的人才,亦笼络了平民阶层的民心。     士族,包括与公族这些旧贵族相对应的新贵族,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官僚阶层,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这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石。     当时赵弘润看到这里,十分惊讶,要知道当年魏国打压公族,提高士族地位的时候,那可是经历过一番波折的,毕竟以赵氏王贵为首的、包括跟赵氏王贵联姻的贵族阶层,怎么可能放任中下级贵族以及世家来夺取他们的社会地位呢?     纵使是今时今日,在魏国国内,公族与士族依旧有不小的矛盾以及利益冲突,只不过,王族强势,因此公族与士族都不敢太过于放肆罢了。     而韩王然,居然能让韩国的公族阶层妥协,使其国内的士族有机会壮大,这让赵弘润意外之余,颇感惊讶。     事后他曾对礼部尚书杜宥说道:“似这般再过些年,纵使我国将釐侯韩武放回韩国,怕是也无法撼动韩然的地位了。”     杜宥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他也认为,韩王然不愧是能与他魏国君主赵润相提并论的韩国明君,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但实际上却颇具手段,不可小觑。     而除了提拔人才方面外,韩国亦效仿魏国、在国内展开了许多工程建设。     比如说开挖河渠用以灌溉,在国内铺设道路等等。     说起韩国铺设道路,赵润心中就感觉郁闷,原因很简单,因为「水泥」的存在泄露了。     其实这件事倒不难解释,毕竟韩人又不是傻子,以往建造一座城市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而你魏国倒好,几个月就建成一座城池,这等神奇的建造速度,不引来韩国的奸细就怪了。     于是乎,纵使青鸦众对韩国的细作日夜提防,且不知捉了、杀人多少人,但还是无法阻止水泥的存在被韩国得知。     在这种根本没有什么所谓产权的年代,纵使明知韩国窃取了水泥的秘密,赵润也只能将郁闷埋在心底。     类似的,还有魏国的轨道马车,据青鸦众送来的密信,韩国的工匠们目前也在鼓捣这玩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