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了抢地盘频繁发生冲突,这就迫使朝廷不得不重视这个现象。     就连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在不久后亦向垂拱殿上禀,说大梁近些日子的治安不稳,原因就在于有大量来自卫国的游侠涌入大梁,这些人为了生存而抢了大梁本土游侠的活,以至于两帮人冲突不断,甚至于已闹出好几条人命。     说实话,江湖游侠彼此间的抢夺、厮杀,朝廷原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毕竟蛇有蛇道、鼠有鼠道,指望这些人完全消失,这是不现实的。     因此,只要这些游侠不给官府添麻烦,朝廷素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鉴于朝廷的威势,魏国本土的游侠历来还是比较守规矩的,就比如两帮人抢地盘,绝不会发生在几条主街上,他们会在某个偏僻的角落自行解决,甚至连尸体都处理掉,不给刑部增加麻烦。     毕竟,一旦窗户纸捅破,禁卫军是肯定要介入的,这对几方游侠们也没有什么好处。     但近段日子,由于大量的卫国游侠涌入魏国,甚至于来到王都大梁谋生、讨生活,这就难免触犯了魏国以及大梁本土游侠的利益,因此发生了冲突。     为何卫国游侠大量涌入魏国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游侠对卫王费彻底失望了,或者干脆点说,对失去了卫公子瑜的魏国彻底失望了,从而导致卫国人口大量流失,流向魏国。     高括猜得没错,失去了公子卫瑜的卫国,注定从此一蹶不振,但从卫人的民心所向就可见一斑。     鉴于这件事,魏国朝廷久违地出现了争执。     以刑部为代表的司法衙门表示,这些卫人、尤其是卫国游侠的涌入,大大影响了他魏国的治安;而户部、礼部则表示,外来人口涌入本国落户,这不是一件好事么?     最终,朝廷内部达成了一致的态度:接纳这些来自卫国的流民,但是必须对他们有所约束,尤其是那些习惯我行我素的卫国游侠。     数日后,朝廷令禁卫军介入此事,十万禁卫军接到命令,被派往梁郡内各地,对当地的游侠展开打压,只要碰到街头斗殴的,全部先抓到牢里关一阵子再说,至于其中个别反抗拘捕的,通通当场格杀。     游侠势力哪里斗得过禁卫军?     一时间,游侠势力中风声鹤唳,无论是魏国游侠还是卫国游侠,在强大的禁卫军面前,都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夹起尾巴,假装良顺百姓。     如此,一直持续到入冬,待年关相近时,朝廷下令撤回派往各地的禁卫军,那些游侠势力,果然安分了许多,纵使魏国游侠与卫国游侠彼此间还存在有矛盾,也不敢再光天化日、光明正大地斗殴,大多都是相约在偏僻的小巷里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也就继续他们此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了,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似游侠这种有时类似地痞无赖的存在,无论是在什么时代,都是很难彻底杜绝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投奔魏国的卫国游侠当中,很多人由于找不到谋生,也有希望加入魏**队的,这让魏国得到了不少青壮的士卒,倒还真是意外之喜。     而在此期间,赵弘润亦曾叫青鸦众关注卫国,他主要是想知道当初卫瑜费心费力发展起来的冶造工坊虽然很薄弱,但至少在卫瑜的努力下,卫国的冶造技术也算是渐渐发展起来了。     然而惋惜的是,在卫瑜死后,这些冶造工坊也渐渐停工,继而荒废了。     “卫国彻底废了……”     在得知此事后,赵弘润在甘露殿内忍不住叹了口气。     还记得卫公子瑜在世时,卫国虽然弱小,但却渐渐展现出兴旺发展的局面,但这兴旺发展的新面貌,在卫瑜不幸亡故后,一下子就消失了。     甚至于,因为这场内乱,导致卫国有很多人对卫王费彻底失望,以至于如今的卫国,竟比卫瑜出面整顿国内事务前还要弱。     在这种情况下,卫国守得住卫瑜从齐国手中夺得的东郡么?     赵弘润并不看好。     在他看来,目前齐国是仍在与楚国交战,但是无暇顾及卫国,但待等到齐国击退了楚国,抽出手来对付卫国,搞不好卫瑜此前夺取的齐国领土,都将逐一吐出来。     甚至于,卫国的弱小,还会使韩、楚等国家对其心生什么念头。     总之一句话,卫瑜的死,使得卫国错失了一次千载难逢强大自身的机会。     魏兴安二年的冬季,楚国二度进攻齐国,但还是没能攻克齐国的琅琊郡。     鉴于国力已难以继续支撑战争,楚王熊拓终于接受了齐国的和谈,两国以「维持目前疆域」作为基础,在经过了好几次谈判中,终于暂时握手言和,结束了这场长达两年余的「齐楚之战」。     在达成协议后,楚国除了驻军东海郡的必要军队外,其余军队皆陆陆续续撤回国内。     不得不说,这个局面对于魏国而言非常有利,因为楚国虽说攻陷了齐国的泗水、东海两郡,但到底是没能彻底夺取齐国的财富,而鲁国那边,让赵弘润大感意外地,不知什么时候摇身一变成为鲁国将领的原大盗贼桓虎,亦不可思议地击退了楚国三天柱之一的项末,成为了鲁国的英雄总而言之,楚国也没能得到鲁国的工艺技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